洗腎患者血中磷離子都降不下來,怎麼辦?(2)談鋁片

前一篇,把降磷的三大重點,以及透析清除磷離子的極限,都討論過了,接下來的文章,會把重點放在“磷結合劑”。

歷史的演進,從鋁開始

1970年代,所使用的磷結合劑是鋁片,特點是:便宜、降磷效果很好!

但是在那個年代,人們發現接受透析的患者,會出現一些特別的症狀,包含:失智、語言改變、雙手顫抖、肌跳躍、甚至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這個症候群,稱為“透析腦病變(dialysis encephalopathy)”

這群患者的腦組織在顯微鏡底下,會看到的沉積。因此,研究認為這種情況,和累積過量的鋁很有關係。在那個透析水質還沒這麼講究的年代,透析液中普遍仍含有鋁,加上都使用鋁片當作磷結合劑,雙重因素的影響之下,導致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中,“透析腦病變”而死亡的比例超過10%

事情還沒結束,鋁沉積在骨頭上,會造成“骨軟化症(osteomalacia)”,在透析腦病變的患者身上,有時候也會合併看到這種骨頭病變,症狀有:骨頭痛、近端肢體無力、骨折等等,診斷要靠骨頭切片檢查才能知道。鋁還可能有其他的狀況,如:高血鈣(hypercalcemia)、或小血球性貧血(microcytic anemia)等等(from KDOQI guideline 12.)。

目前的進展

1990年代,使用逆滲透方式來製作透析液,以及鋁片的使用大幅減少之後,鋁造成的問題就減少了非常多,現在水質的控制也有嚴格的規範,透析液中鋁的濃度應該在<10 µg/L以下,所以,只有偶而零星的案例會被報導在期刊裡

由於水質的進步,近年來有一些針對鋁片的研究,在嚴格監控血中鋁濃度的情況下,鋁中毒的情況也沒有發生,但是這個研究是個小規模研究(研究個案只有39個,服用兩年);甚至有些聲音認為,只要水質的控制沒有問題,鋁片沒有想像中可怕,這篇有提到各國家在2007年使用鋁片的比例,在澳洲與紐西蘭,高達32.4%的腎友有使用鋁片,不過這篇的結論裡面,仍然希望要有大規模的研究,才能夠支持鋁片的使用。

我們應該怎麼做?

根據KDOQI治療指引,或者KDIGO指引,或者專門撰寫口服磷結合劑的大師,都是建議如果可以的話,盡量避免使用鋁片,這個建議是專家意見,如果一定得使用,也盡量用短期,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這樣是最安全、最保險的作法。

但是有一種情況一定要避免的,若副甲狀腺機能非常低下,很可能是“無力骨(Adynamic bone disease)狀態”的話,那盡可能不要用鋁片吧。還有一點小提醒,當在腸道中同時有檸檬酸鹽(citrate)時,會促進鋁的吸收,所以,當使用鋁片的時候,也要避免吃到含檸檬酸鹽的東西喔。

參考文獻:

KDOQI guideline 12. Aluminum Overload and Toxicity in CKD

1.
Pepper R, Campbell N, Yaqoob MM, Roberts NB, Fan SLS. Do oral aluminium phosphate binders cause accumulation of aluminium to toxic levels? BMC Nephrology. 2011;12(1):55. http://doi.org/10.1186/1471-2369-12-55
1.
Alfrey AC. Dialysis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1978;29(1):93-98. http://doi.org/10.1146/annurev.me.29.020178.000521
1.
Andrade LGM, Garcia FD, Silva VS, et al. Dialysis encephalopathy secondary to aluminum toxicity, diagnosed by bone biopsy.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5;20(11):2581-2582. http://doi.org/10.1093/ndt/gfi072
1.
Mudge DW, Johnson DW, Hawley CM, et al. Do aluminium-based phosphate binders continue to have a role in contemporary nephrology practice? BMC Nephrol. 2011;12:20. http://doi.org/10.1186/1471-2369-12-20
1.
Hutchison AJ. Oral phosphate binders. Kidney Int. 2009;75(9):906-914. http://doi.org/10.1038/ki.20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