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腎臟移植之後,能夠懷孕嗎?

懷孕是女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大事,也是令人期待的經驗,不管身體有甚麼狀況,如洗腎患者、或者是腎臟移植之後的患者,我們都希望讓患者恢復健康,能夠享有正常的生命經驗,今天被問到這個問題,希望這篇對腎臟移植有疑問的女性有幫助。

1. 接受腎臟移植之後,我能夠懷孕嗎?

可以!

接受移植之後,生育能力很快就能恢復,就有可能成功懷孕,在考慮要不要懷孕之前,應該和照顧您的醫師討論下一步該怎麼做。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不想懷孕,也要記得採取避孕措施喔。

2. 接受移植之後,懷孕安全嗎?

這取決於移植的種類以及身體其他方面的健康因素,安全是個非常特別重要的議題。懷孕本身可能會造成身體一些問題,雖然並不常見。而如果要成功安全的懷孕,您的移植器官必須得運作良好、健康無虞;而在懷孕之前,抗排斥的藥物劑量也要非常穩定。

3. 我應該要等多久,再試著懷孕?

大概至少在移植手術之後一年左右,這樣的時間比較合理,因為到了此時,您的抗排斥藥物劑量或種類都穩定下來,我們也比較能確定移植器官的功能到底好到甚麼程度,此時,才是比較適合來評估是否嘗試懷孕的時機,您應該與照顧您的醫師討論。

4. 在懷孕的過程當中,免疫抑制劑(抗排斥藥)需要調整嗎?藥物濃度也需要監測嗎?

密切追蹤藥物濃度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不是懷孕中都一樣。藥物在懷孕之前或懷孕過程中有可能需要調整。如果身體狀況容許的話,CellCept®、Myfortic® (Mycophenolate Mofetil and Mycophenolic Acid) 應該在懷孕前六週以及懷孕過程當中,就要停用或改藥。還有其他種類的藥物,也都可能因為懷孕,為了不影響胎兒,而需要更動,因此,一定要把懷孕的計畫告訴您的醫療團隊,好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懷孕過程中,您的抗排斥藥物或其他藥物劑量,都有可能隨著身體狀況而變動。大部分接受移植的患者,都應該讓高風險妊娠產科醫師來照顧。少部分患者在懷孕過程中,移植器官會產生排斥,這對醫師及患者都是極大挑戰。

5. 生下來的寶寶會不會有問題

接受移植的患者所生的新生兒,早產(早於37周)與低出生體重(<2500公克)的機會,與一般大眾相比,高了三倍。胎兒有先天缺陷的比例,與正常產婦所懷之胎兒相比,大略相同,也就是沒有增加。只有服用CellCept®或Myfortic®的患者,會增加第一孕期的流產機率,以及胎兒外耳畸形、或唇顎裂的比例,因此同上題之建議,應該避免這類的藥物。

也正因為如此,在懷孕之前一定要和醫療團隊仔細討論,衡量藥物是否能夠更改、換藥、移植器官功能等等。另外,嘗試用新藥控制的患者,更要了解我們對於新藥的資訊,尤其是對於胎兒之影響,是否有足夠的把握。

6. 我能夠母乳哺餵我的寶寶嗎?

成功懷孕且產下新生兒的患者媽媽們,選擇親自母乳哺餵的人越來越多了,當然,適不適合餵母乳也是要與醫療團隊討論。研究顯示,哺餵母乳的好處超過可能的風險,而且絕大多數的藥物,都只有非常少量會經由母乳被寶寶所吸收,20多年來,還沒有報導過哺餵母乳有甚麼問題。

7. 有可能懷孕超過一次,或者懷多胞胎嗎?

有可能,確實有些接受移植患者懷孕超過一次,也有些患者成功的懷雙胞胎甚至三胞胎,不管哪一次懷孕,患者的移植器官功能都應該是穩定的,才適合懷孕。

8. 有沒有哪些接受移植患者,懷孕是特別危險的呢?

懷孕之前,移植的器官功能不是很好,如腎臟的肌酸酐(用來評估腎臟功能的指標)大於2.5 mg/dL,或者肝臟移植的患者復發C型肝炎,這些患者的危險性都會比較高。另外,心臟或肺臟的器官移植患者,懷孕時要考量的更多,不管哪一種情況,計畫懷孕前都需要特別的諮詢。

9. 器官移植的男性患者呢?由他們來當寶寶的爸爸會不會有問題?

不管是使用甚麼樣的免疫抑制劑(抗排斥藥物),器官移植的男性患者要當爸爸,不會有問題的!這群男性患者的寶寶,和一般寶寶,預後相似。

10. 這群寶寶日後的發展,都正常嗎?

根據這麼多年來的追蹤(by NTPR,National Transplantation Pregnancy Registry),這群孩子非常健康,也發展得很好。只有極少數寶寶有健康或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比較像是早產或者遺傳性的疾病所導致的。

後記: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吧,當然,也包括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Adapted and translated from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article: “HAVING CHILDREN AFTER TRANSPLANT? 10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1.
Pisoni, C. N. & D’Cruz, D. P. The safety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pregnancy. Expert Opin Drug Saf 7, 219–222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