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暨台灣高血壓學會出版了台灣自己的“2015年治療指引”,內容洋洋灑灑快50頁,正因為是台灣自己的準則,更值得廣為宣傳與分享,我想先從“基本中的基本”開始分享吧–
如何正確量測血壓
量測前:注意“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量測前一小時內,不能吃東西、喝咖啡、抽菸或服用感冒藥(治療鼻塞的藥物)。
地利:溫暖而安靜的環境。
人和:尿液與便便都已排空;要綁壓脈帶的部位,不應該有衣物擋住。
量測時:注意“姿勢與方式”
人的姿勢:放鬆坐姿,雙腳著地,不翹二郎腿,背後有椅背靠著。
手的姿勢:要有支撐,(如:靠在桌上),兩手都測,結果要選數據高的那邊,往後追蹤就測高的那邊。
壓脈帶:位置約在心臟的高度,選擇適當的大小(註)。
測量方式:
1. 左右兩邊各測量兩次,中間間隔1-2分鐘,需要時可再測量。
2. 在第二次測量完之後,用手測量脈博,至少30秒鐘。
3. 如果患者為心房顫動(一種心律不整),用聽診器聽肱動脈的方式,手動方式量血壓。
4. 當懷疑患者有姿勢性低血壓時,測量患者恢復站姿之後一分鐘、與三分鐘時的血壓。
量測後:注意“如何判讀
選擇左右手中,較高數據的那一手,將兩次的結果平均,但不用四捨五入(原文為:averaging, but not rounding),紀錄之。
最後,這一段文字中有提到,傳統量測血壓的標準方式是用水銀血壓計,但是因為水銀對於環境影響的疑慮,所以現在已經不強調使用這個方式測量血壓,而使用機器自動量測,也因此變成了臨床上普遍使用的作法,但是機器到底準不準?我們這篇指引中有提到兩個網站(一個是加拿大的資料、一個是英國的資料),這兩個網站裡有推薦,獲得認可的機器品牌型號,有興趣可以前往查詢。(http://www.bhsoc.org ,進了網站看左邊欄位 BP monitors;http://www.hypertension.ca ,進了網站找About us, Devices Endorsed by Hypertension Canada)
註:關於壓脈帶的適當大小,查了文中的參考文獻,裡頭有很詳細的敘述:
手臂週長 (公分) | 適用壓脈帶尺寸 (公分) | |
纖細手臂 | 22-26 | 12 x 22 |
一般手臂 | 27-34 | 16 x 30 |
強壯手臂 | 35-44 | 16 x 36 |
大腿粗 | 45-52 | 16 x 42 |
2015.8.3 感謝Dr.Roger的指正,修正內文中部分內容,謝謝!